t1升级t3t1升级t6
85
2025-04-30
P2P,中文译名:点对点,一个源自互联网技术的术语,无意之中被用来命名一种创新的小额借贷类型,却一不小心在全世界范围内炸裂,更是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时间举世追捧、风光无限。然令人扼腕的是P2P在高歌猛进之时却逐渐远离普惠大众的初心,异化为贪婪吸血的怪兽,最终其命运也只会是急转直下。P2P到底怎么了?最美的花为何结出最恶的果?还是让我们从头开始说起......
故事的开端
地处南亚的孟加拉图
追朔P2P起源,不得不提到一个国家、一家银行、一位名人,分别是: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穆罕默德·尤努斯。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有限,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在人们印象中,孟加拉国的画风是这样的:
在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度,底层民众的生活自然非常清苦。1974年,孟加拉陷入空前的饥荒,大量饥民涌入城市。当时年轻的尤努斯看着饥饿的灾民时心如刀绞。此后,这位经济学教授便执意要找到根治贫穷的办法。
吉大港大学尤努斯教授
关于尤努斯有一个广为世人称道的故事:1976年,在一次乡村调查中发现,一个名叫苏菲亚的育有3个孩子的年轻农妇,每天从高利贷者手中获得5塔卡(相当于22美分)的贷款用于购买竹条,编织好竹凳后交给高利贷者还贷,每天最终只能获得50波沙(约2美分)的收入。苏菲亚每天微薄的2美分收入,使她和她的孩子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贫困循环。此后尤努斯继续寻找像苏菲亚这样依赖放贷的人,最终的结果令他非常吃惊:最初的调查报告中,有42位贫困的村民,借款总额856塔卡,不到27美元。
编竹条的妇女
尤努斯得到这样的结论:他们每天辛苦劳作却依然贫穷,是因为这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不能帮助他们扩展他们的经济基础,没有任何正式的金融机构来满足穷人的贷款需要。于是,经过前期的摸索和沉淀,1979年,他在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部创立了格莱珉分行(Grameen Bank,意为“乡村”),开始为贫困的孟加拉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业务。2006年,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尤努斯与孟加拉乡村银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格莱珉银行,又名孟加拉乡村银行
随着尤努斯教授的名声鹊起,他后来亦被追认为P2P之父。中国P2P兴起之初,不少国内P2P公司创始人更是号称尤努斯的门徒,连宜信也不例外。不过同样被世人误解至深的是,尤努斯至始至终都是用银行机构给穷人提供小额贷款,而并非是后来意义上的P2P平台,他只是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服务群体。
资本的盛宴
刚刚迈入21世纪,全世界没有迎来开门红,反倒是首先遭遇了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当头一棒,全球经济开始长达数年的衰退。但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金钱是永不眠的,它们如同雌伏于暗处的猛兽,静待下一个猎物的出现。资本的风口正在悄然聚集,问题只在于下一个来在风口前的是什么?
第一家P2P公司:英国Zopa
2005年3月,英国伦敦的一间小办公室内,仅有23名员工的Zopa公司成立了。Zopa石破天惊地提出现代P2P的理念和运作模型:一方是有闲钱的出借人,一方是需要贷款的借款人,通过P2P平台撮合借贷双方的资金需求,进而提升社会融资效率。P2P平台本质是信息中介,不保证出借资金的安全和收益,通过向借贷双方收取服务费盈利。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型横空出世!很快,它便会吸引全球各路资本的目光。
P2P的业务模式
作为新兴题材,P2P本身的确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一方面能弥补银行小额贷款的短板,嗷嗷待哺的底层借款人更易于取得急用资金;另一方面,去银行中介化又能使得出借人可以拿到更高的投资收益;此外,P2P平台本身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无风险运营,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总之,P2P打通了社会底层资金流动的通道,提升了社会总体运行效率,创造出一个多方共赢的格局。这是多么完美的猎物!躁动的资本终于按捺不住,开始排山倒海般地涌入这一拥有无限前景的“蓝海”。
2006年,Zopa的商业模式很快为大西洋彼岸一家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公司Prosper Marketplace所效仿。2007年,此后将会成为全美最大的P2P公司——LendingClub创立。同时期在全球范围内,诸多P2P平台亦如雨后春笋般密集涌现,遍布五湖四海,如有:德国Auxmoney,日本Aqush,韩国Popfunding,西班牙Comunitae,冰岛Uppspretta,巴西Fairplace等。
全球主要P2P平台(部分)
国内的狂欢
2007年6月,借鉴国外经验,拍拍贷率先在上海成立,为中国首家纯线上运营P2P公司,秉承的是最纯粹的P2P理念:不垫付本息,只做撮合交易,收取服务费创收,客户自行承担违约损失,平台不予刚性兑付。直接将原汁原味的泊来品搬到国内,显然会水土不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拍拍贷在业内一直是一个二线角色。
2013年拍拍贷全年成交才勉强破10亿
其实早在前一年,已经有人先行一步开始了对P2P本土化改造的尝试。2006 年,曾在美国华尔街投行任职的唐宁在北京创办宜信公司。彼时国内互联网刚刚起步,普及率不高,于是宜信走了一条线下P2P的运营模式。虽然宜信后来有了在纽交所上市的宜人贷(线上平台),但那是后话。
起初,宜信在北京区域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这一细分市场上试水。既然是做线下运营,自然没法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借贷双方进行撮合,解决之法是广设线下门店。门店分为两类:一是贷款端,主要寻找贷款客源;另一是财富端,主动寻找理财客户。至于如何链接两端客群,宜信亦有妙招,天才般的超级债权人模式应运而生:由唐宁以自然人的身份向理财端吸纳资金,再向贷款端发放贷款,以超级债权人为桥梁完成两端资金对接。实践证明宜信这一模式大获成功,完美地解决了在没有互联网的环境中怎么做P2P的难题。凭借这一极符合中国国情和当下实际的业务模式,宜信迅速将网点铺满全国迅速做大。此后,更有崛起的一批批线下P2P公司争相效仿宜信模式。
宜信创始人唐宁
宜信对于P2P的本土化改造只是一种尝试,P2P的本土化改造其实远不止于此。彼时中国国内还有一个痛点:企业融资也很难。2009年3月,周世平从上海拍拍贷离开,远赴深圳创立红岭创投,开创了极具中国特色的P2B大标模式(个人对企业)。融资投向企业的违约风险肯定大于投向个人,为了让投资者放心,红岭创投首创风险准备金机制,承诺对投资者本金给予兜底。兜底的加持有效抵消了对风险的担忧,在蜂拥而至的投资者追棒之下,红岭创投一举成为行业一哥。
眼见各路民营资本在P2P领域做得风声水起,平安集团坐不住了。2011年,其在上海设立陆金所介入P2P业务,借助集团庞大的自有贷款资源和平安这一金字招牌的信用背书,陆金所最终成为中国P2P巨无霸企业,成交量此后多年遥居全国第一。
到了2013年,借助“互联网+”的时事热点和国家鼓励“小微金融”的政策东风,P2P企业在国内呈爆发式增长,新增的P2P企业逐年创新高,至2015年,P2P企业数量全国突破2500家。要知道,仅仅在5年前,国内运营的P2P平台仅仅只有10家。
国内P2P平台数量
有悔的亢龙
作为新生事物,国内P2P公司一直对外宣传其不是金融机构,加上监管的滞后,P2P在国内遍地开花之时,是没有任何监管的。这就导致行业乱象从生:一方面许多玩庞氏骗局的非法机构披上P2P的外衣圈钱行骗,另一方面,P2P平台在监管缺失的环境下和权力真空里,几无可能严格自律地合规开展业务,比如当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平台设资金池,债权期限错配。这使得P2P自身风险高度集聚,为此后P2P的爆雷潮埋下种子。
曾名噪一时的国内P2P平台(线下和线上)
2015年12月,号称做融资租赁P2P业务的怪兽公司e租宝轰然崩盘,涉案高达762亿,国内90万投资者的本金灰飞烟灭。尽管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但此时人们并未能意识到风暴即将来临,业内外普遍对P2P持乐观态度。在P2P多年的理念教育之下,人们认为e租宝只是挂着P2P皮的庞氏骗局,是伪P2P,正宗的P2P还是低风险的。殊不知,此时,国内哪还有什么正宗的P2P?
2015年P2P公司扎堆在央视黄金时段打广告
当潮水退去时,裸泳者终将浮出水面。此后,P2P公司跑路的丑闻不断爆出,投资者损失惨重,监管层都看不下去了。2016年8月24日,四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P2P终于迎来史上最严格的监管。2017年底,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57号文件,要求各地在2018年6月底之前主要P2P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必须全部完成,对于验收合格的P2P网贷平台,予以备案登记,正常运营;没有通过验收的平台,则清退出网贷行业。
P2P野蛮生长的时代终结了。2018年P2P成交量首次出现拐点大幅收缩。
P2P国内总成交量(2013-2018年)
其实即使没有监管踩刹车,P2P也未必能一路高歌猛进,因为做P2P并不赚钱。一边是资产端居高不下的坏账,一边是理财端要求的平台兜底,加上平台(特别是线下P2P)高额的运营成本,P2P要做到盈利难度堪比登天。当发现P2P并非想象中的香馍馍,资本的洪水便开始退潮了。2017年,红岭创投率先宣布退出P2B业务。同年,平安集团也嗅到了危险的味道,为防止对陆金所造成可能的潜在冲击,P2P业务被单独剥离出来另成立陆金服。2019年7月,更有报道称,陆金所计划全面停止网贷业务。当先行者与巨头接连抽身而去,也就快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
繁荣的谢幕
在P2P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后,业内终于发现P2P之所以不赚钱归根结底在于贷款理财两端剪刀差太小,利润大头都被理财客户拿走。那为什么不亲自放贷将高额的利润收入囊中呢?随着行业监管越来越严厉,平台备案越来越无望,P2P公司干脆纷纷砍掉理财端,扯去P2P的外衣,华丽转身为现金贷公司。
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这些小贷公司在法律边缘游荡,通过手续费、砍头息、消费分期等诸多手段做着变相高利贷的生意。那段时间内诸如714高炮等变相高利贷业务层出不穷,并引发了一系列恶劣社会事件,如校园裸贷。与P2P不同,P2P好歹有普惠金融的美誉,有利国利民的情怀,赤裸裸的小额高利贷只是在灰暗的法律边缘徘徊,趴在底层民众身上吸血,终是上不得台面。这条路不可能走得更远。
校园裸贷事件
P2P在国内终是折戟沉沙。在世界范围内,P2P也并未能修成正果。美国LendingClub在2018年巨亏1.28亿美元,陷入亏损困局不可自拔。英国Zopa更是持续亏损多年迟迟不能实现盈利,有财报显示,在成立后的11年内,Zopa平台累计撮合交易超过17.5亿英镑,然其合计利润却不足6万英镑。近期有消息称Zopa已将重心放在数字银行的筹建以谋求转型。其实何止Zopa,全世界的P2P公司都面临同样的命运,要么消亡,要么转型。
曲终人散终有时,繁荣落尽乃常事。但是金钱永不眠,只是我们不会知道,何时会再次涨潮,又将会在哪里掀起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