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元首外交在沙特收官,“三环峰会”签署500亿美元协议,人民币结算未有进展-我国一共签订了多少双边投资协议

Tom 0 2025-04-27

文/徐亦凡

编辑/漆菲

经过两天三晚,2022年中国元首外交的收官之作在沙特利雅得落下帷幕。

2022年12月7日至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阿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中海峰会)、对沙特阿拉伯王国进行国事访问,其间还同近20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见。

2022年12月7日下午,习近平乘专机抵达利雅得哈立德国王机场时,沙特利雅得省省长费萨尔亲王、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中国事务大臣鲁梅延等王室重要成员和政府高级官员热情迎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形容,此次中东之旅“具有里程碑意义”,“引领中阿、中海和中沙关系迈进全面深化发展的新时代”。

中东作为美国传统势力范围,与中国交往的一颦一动都吸引着华府的关注。尤当近期美国与沙特关系遇挫,更加深了美国对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向东看”的担忧。

不过,这个不在场的主角并未对中阿合作带来多少影响。从结果看,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国家乃至海合会都达成了联合宣言或声明。沙特投资部会后称,峰会期间共签署了约5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

宁夏大学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向《凤凰周刊》评价称,这次访问意味着中沙乃至中阿关系进入了新时代,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从2004年设立中阿合作论坛到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阿关系不断提升。现在双方都有共同需求和强烈意愿,将这种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

沙特派战机伴飞迎接,“三环峰会”层层相扣

2022年下半年,中国最高领导人逐步恢复了外访,此前依次前往中亚与东南亚地区。中东之行是习近平自疫情以来第三度出国访问,也是中共二十大结束以来的第二次外访。

王毅向媒体总结称,“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前后三次出访期间,累计同40多个国家领导人双边会见,付出了辛劳,增进了互信、推动了合作、收获了友谊。‘德不孤,必有邻。’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新朋友越来越多,老朋友越来越铁。”

中东之行的特殊之处在于,这里既没有全球大国,也不同于中亚与东南亚,并非中国周边地区。这意味着,除了一向关注的周边外交和大国外交,中东地区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占据关键位置。

作为疫情以来的首次中东行,中国领导人为何选择沙特?李绍先向《凤凰周刊》指出,沙特是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且沙特在中东地区和全球事务中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此外,习近平此行也是受邀前往,相关首脑峰会在两年前就有提议,但受疫情影响一再推迟,在中共二十大召开后前往沙特也是顺理成章。

沙特对于中国领导人的到来给予了丰厚的礼遇。12月7日,习近平专机进入沙特领空后,沙方派出4架战机升空护航,到达首都利雅得上空时,还有6架“沙特之鹰”礼宾护卫机伴飞。专机落地后,机场鸣放21响礼炮,礼宾护卫机在空中拉出象征中国国旗的红黄两色彩带。

礼宾护卫机在空中拉出象征中国国旗的红黄两色彩带。

停机坪上,紫罗兰色地毯如沙漠中的一条花带。沙特王室重要成员和政府高级官员在舷梯下等待。前往沙特王宫的路上,中沙两国国旗悬挂路边,习近平的专车得到沙特车队护送。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萨勒曼与习近平热情握手,并为后者举办欢迎仪式,双方共同检阅王宫仪仗队。

沙特媒体将三天的丰富行程形容为“三环峰会”。

中沙层面,习近平应邀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也是二十大后他的首个国事访问;中海层面,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召开,中国同这一次区域组织深度互动,里程碑意义载入史册;中阿层面,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向中东外交的重大创举”。

12月9日下午,习近平先是出席了中阿峰会。他提出,作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和落实《中阿全面合作规划纲要》的第一步,未来三到五年,中方将同阿方一道推进“八大共同行动”,涵盖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诸多领域。

中阿双方接连发表《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国家全面合作规划纲要》和《深化面向和平与发展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文件》,中方有关部门同阿方及阿盟秘书处还在多个领域签署达成多项合作文件。

2022年12月9日下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埃及总统塞西等21个阿盟国家领导人合影。

中海峰会紧随其后召开。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包括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和阿联酋六国,是阿拉伯世界中相对富裕的团体,油气资源禀赋优异。

李绍先强调,中国与海合会的合作是中阿合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国家整体实力较强,对华合作的需求强烈,它们面临的共同任务就是实现经济多元化、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习近平在峰会上指出,未来三到五年,中国愿同海合会国家在五个重点合作领域作出努力:构建能源立体合作新格局,推动金融投资合作新进展,拓展创新科技合作新领域,实现航天太空合作新突破,打造语言文化合作新亮点。

沙特作为此次“三环峰会”召开的主场,与中国达成诸多双边协定。两国元首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同意每两年在两国轮流举行一次元首会晤。

2022年12月8日,习近平与沙特国王萨勒曼亲自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同意每两年在两国轮流举行一次元首会晤。

两国元首亦决定将中沙高级别联合委员会牵头人级别提升至总理级,显示了双方对下一步合作的高度重视。穆罕默德王储向习近平表示:“您的来访必将推动沙中关系迈上新台阶”“我对沙中关系前景充满信心”。

12月8日,在穆罕默德王储的陪同下,习近平在利雅得王宫获颁苏欧德国王大学管理学名誉博士学位。

2022年12月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王宫出席苏欧德国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陪同出席仪式。

中沙双方签署了多项双边协议和谅解备忘录,涉及沙特“2030愿景”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计划、氢能、汉语教学、直接投资等。据沙特通讯社报道,中国和沙特公司签署了34项投资协议,涉及绿色能源、信息技术、云服务、交通、建筑等领域。

此前有消息称,中沙双方达成的初步协议总额在300亿美元左右。12月11日,沙特投资部部长哈立德·法利赫透露,在沙特举行的峰会期间共签署了约5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这些协议涵盖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不过,法利赫没有透露协议类型或涉及国家的细节,因此不确定该数字是否包括其他阿拉伯国家与中国间的投资协议。

以色列赖赫曼大学阿巴·埃班国际外交研究所亚洲政策项目负责人盖达利阿·阿夫特曼(Gedaliah Afterman)向《凤凰周刊》评论称,目前已经签署的协议既发挥了中方优势,也满足了沙特的需求。“中国在提供基础设施和科技方面具有独特能力,使其在参与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事务时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之密切,从既往经贸数据足以管窥。中国是阿拉伯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也是最大的外国投资者。2021年,中阿贸易额达3000多亿美元,较上年增长超三分之一。2022年前三季度,中阿贸易额达3192.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28%,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

双方在能源领域的贸易规模尤其巨大。2021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原油进口量达到2.64亿吨,占同期原油进口总量的51.47%。

此外,中国还与阿拉伯国家以各种方式产生联结。

习近平在中阿峰会上说,中国分别与12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20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7个阿拉伯国家表示支持全球发展倡议,15个阿拉伯国家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建立了17个合作机制。

这些国家也对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兴趣浓厚,沙特、阿联酋等国已是该组织的对话伙伴,并有意加入其中。

这次峰会安排虽早已确认,也一直有消息传出中国领导人将到访沙特,中方却迟迟未官宣。直至12月7日出访当天,中国外交部才正式公布行程。

但中方为相关峰会铺垫足了气氛。中国领导人抵达沙特当天,《利雅得报》在头版配发多张照片,并刊载了习近平的署名文章,该文章称此行是“开创之旅”,“开启中国同阿拉伯世界、海湾阿拉伯国家、沙特阿拉伯关系新时代”。

习近平在沙特《利雅得报》发表题为《传承千年友好,共创美好未来》的署名文章。

2022年11月下旬,中国驻迪拜总领事李旭航在活动致辞时透露,首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峰会将于12月上旬在沙特召开,他称这“是中阿(拉伯)关系提质增速的大事件,在中阿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外交部还于12月1日发布了《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追溯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总结中阿之间的合作关系、长期共识以及双方共同关切的话题。

报告在结束语中对首届中阿峰会提出展望,称“中国愿以首届中阿峰会召开为契机,与阿拉伯国家一道弘扬中阿传统友好,不断充实和深化中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格局,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造福中阿双方人民,带动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

能源贸易仍是压舱石,人民币结算未有进展

中国和沙特等国家渐行渐近,油气是最重要的催化剂。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需要稳定的买主,而中国是最为合适的选择,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后者对石油的需求远超别国。

天然气也同样如此,就在2022年11月,中国与卡塔尔签署了为期27年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这是有史以来持续期限最长的天然气协议。

与此同时,美国在页岩气革命后成为油气生产大国,对于中东国家的依赖大幅下降。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沙特曾每天向美国出口逾200万桶石油,如今降到不足50万。

当失去美国市场后,中东国家立刻转向中国——如今沙特的原油出口总量中,27%都流向中国市场。

自2013年以来,中国成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沙双边贸易额达873.1亿美元,相比之下,沙特与美国2021年的贸易总额为247亿美元,不到中沙贸易额的三分之一。

2021年,沙特对华出口额超过500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18%以上,石油是其中的绝对大头。2022年前10个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已从沙特进口原油7376万吨,总额达555.2亿美元,占沙特对华出口额的83%。

迄今为止,能源合作仍是中沙贸易的重心,也是联合声明中谈及的优先项。

沙特是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国

不过,此前热议的“以人民币结算石油”未有定音。本次行程中,中方明确表示希望以人民币进行油气贸易。习近平出席中海峰会时表示,中国将继续从海合会国家扩大进口原油、液化天然气(LNG),中海双方应充分使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平台,展开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

但海合会国家依然有些踟蹰。路透社报道称,沙特消息人士透露,以人民币结算向中国出口石油“还不是时候”。

尽管眼下未见到实质性突破,这仍是中方的努力方向。而当走到人民币结算这一步,势必对美元地位产生冲击,也将改变中美两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协调员加尔·卢夫特说:“石油市场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是美元拥有储备货币地位的基石。如果一堵墙没了基石,那这堵墙就要坍塌。”

油气贸易虽规模庞大,但中国和沙特都必须面对一个全球性趋势——减缓气候变化,通过能源转型逐渐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走向绿色能源是大势所趋,石油在能源结构中地位终将式微,但这不会影响中沙对彼此的需要。李绍先指出,这是因为传统能源在短期内不会退出世界市场,其主导地位仍然稳固,俄乌冲突更是让全世界都认识到能源短缺的后果。

此外,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同样具备优势,特别在光伏领域,无论技术和产品都占据领先地位,核能技术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这给中国和沙特等国带来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鉴于两国提出了各自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在实现减少碳排放和能源转型上方向一致,中沙也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写入联合声明。多家中国企业已与沙特等国签署协议,将携手打造众多能源项目,在太阳能、风能、氢能等领域合作。

除了能源领域,中沙也在不断拓展贸易格局。这不仅是中国的主张,沙特也同样有此需要。由于其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能源,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加快经济多元化步伐。

本次访问后,两国打算在更多领域开启合作,中沙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决心增加非石油贸易规模、便利沙特对华非石油出口、增加两国相互投资规模”,未来将拓展合作的领域,涉及汽车工业、供应链、物流、海水淡化、基础设施、加工工业、采矿业、金融等。

事实上,中国在阿拉伯地区的基建已经有了实质进展,卡塔尔世界杯的主体育场卢塞尔体育场就是来自中国的手笔。此外,中国在阿拉伯地区亦有多个项目正在推进中。

卡塔尔世界杯的主体育场卢塞尔体育场出自中国企业之手

对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走近,白宫深感忧虑。阿夫特曼分析称,美国对于涉及华为、5G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交易更敏感,也在密切关注,有可能通过威胁沙特、限制向其转让特定军事技术作为应对措施。

拜登政府曾警告称,这些交易可能影响沙特等国与美国的合作。白宫中东事务协调员布雷特·麦格克明确表示,这些中东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将妨碍其与美国的安全合作,“与中国的某些伙伴关系会平添一个天花板,限制我们做一些事”。

以安全和防务为条件,美国早就干涉过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合作。据彭博社2021年报道,美国曾暂停过与阿联酋的一项F-35战机军购案,涉及金额高达230亿美元。美国以此为要挟,是因为顾忌华为公司。据悉,拜登政府曾向阿联酋施压,要求后者将华为从其电信网络中移除,还要求其与中国保持一定距离。

不过有消息称,沙特与华为依然签署了关于云计算和高科技城市建设的一份谅解备忘录。阿夫特曼说,“美国很可能会继续观望,看看在诸多合作协议与谅解备忘录中,哪些最终被真正落实。”

中海(合会)自贸区也是本次访问中被广泛关注的议题。中国与海合会在2004年就签署了协议,宣布启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但迄今未能成型。

由于双方推进自贸区建立的热情此消彼长,始终难以同步,导致谈判自2016年起陷入停滞,直至2022年才再次启动。目前,相关谈判已进入第十轮。中海峰会结束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提到,将尽快完成自贸区谈判。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在人文交流领域亦有发力。对于民间沟通的重视在中沙两国领导人会晤中被凸显,中方同意将沙特列为组团旅游目的地国,扩大双方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

此外,沙特将中文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外交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沙特有9所大学设立了中文相关专业,8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选修课。该国教育部还计划在746所学校增设中文课程。

与美国龃龉频生,但沙特不会选边站

作为美国传统盟友,沙特与中国渐行渐近。除去历史传承,现实因素也助推了这种相向而行。

要理解沙特的选择,先要厘清其与美国的纠葛。包括沙特在内的海合会国家虽然相当富裕,但与美国关系长期处于一种框架之下,即“石油换安全”。

李绍先解释称,“沙特等国需要美国的保护,这种安全上的依赖依靠石油换取——不仅作为石油出口国在能源市场上维护美国利益,帮助维系美元的霸主地位,也通过卖石油赚取的美元采购美国军火、投资美国有价证券等,使之回流美国。这些利益让渡换来了美国对沙特等国在防务和安全上的支持。”

然而,与这种依赖伴生的是恐惧。李绍先曾与沙特王室成员有过接触,对方亲口说,沙特绝不会做美国的敌人,否则随时可能会被推翻,萨达姆(伊拉克前总统)和卡扎菲(利比亚前最高领导人)就是例子;沙特选择做美国的朋友,但这同样会有危险,因为不确定自己何时会被抛弃,比如穆巴拉克(埃及前总统)。

这种无法规避的担忧,催生了沙特发展多元关系的需求,避免在与美国关系中过于被动。

与此同时,还有两大原因促使沙特走向中国——除了出口石油的需求,还有对中国外交原则的认同。

作为大国必争之地,中东始终处于动荡和外来势力的干涉之下。中国坚持不干涉原则,不将其外交和经济角色与民主和人权问题挂钩。它也没有像美国经常做的那样,在军事支持或安全承诺的问题上逼迫海湾盟友。

与此同时,美国与沙特的龃龉则来自多个方面。

比如美国对“阿拉伯之春”的反应,让沙特担忧其自身政权的安危;奥巴马政府与沙特宿敌伊朗达成核协议;陈旧的矛盾可以追溯至“9·11”恐袭,当时15名沙特人参与其中,这桩悲剧迫使美国将重心放在反恐上。

沙特记者卡舒吉之死带来的争议更是持续至今,不同于前总统特朗普欲在此事上息事宁人,现任总统拜登与穆罕默德王储明显不怎么投缘。

早在竞选期间,拜登就承诺要将沙特变成“贱民国家”(意指在国际社会中被边缘化的国家),上任后更在一年多内拒绝与沙特王储面谈,还发布过情报报告,直指王储本人很可能是杀害卡舒吉的罪魁祸首。

沙特王储被普遍认为是卡舒吉之死的幕后真凶,此事也持续影响着美沙关系。

37岁的穆罕默德王储私下则多次嘲讽年迈的拜登,质疑其大脑不够灵敏,还说早在拜登担任副总统时就看不上他,自己更喜欢特朗普。

直至俄乌冲突带来了油价飞涨,身处高通胀压力之下的拜登不得不搁置对沙特王储的意见,于2022年夏天到访沙特,希望这个石油大国协助增产以平抑油价。

然而,沙特最终只是象征性地小幅增产,不久后的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决定减产,让拜登备感愤怒。他当时称,华盛顿将重新审视与欧佩克的长期关系。石油产量的分歧也成为双方近期不睦的主因。

拜登在2022年7月访问沙特,与王储碰拳问候

中外媒体都有意将中方元首此行与拜登7月的到访作比较,相较对习近平的热情迎接,拜登则受到冷遇,他的行程多少显得寂静无声,也未能说服沙特人增产。

更不利于拜登的是,他与沙特在春季达成的“秘密”协议最近还被曝光。该协议旨在让欧佩克组织在美国中期选举前提高石油产量。共和党人因此指责拜登进行幕后市场操纵,危害美国安全。

眼下,美国需要欧佩克国家通过控制产量来平衡石油价格。美国通胀在10月虽有回落,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拜登不希望看到石油价格回升再度冲击经济。

沙特的担忧则是,市场并无这么大的需求。该国官员指出,美国只从石油与安全的狭隘视角看待两国关系,但欧佩克的减产决定对沙特的核心利益至关重要,是防止原油价格暴跌的必要举措。

鉴于沙特与美国裂隙丛生,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石油换安全”已然行不通了。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中东及北非事务主管艾哈姆·卡迈勒(Ayham Kamel)直言,“双方似乎难以接受旧协议已死的事实,利雅得关注的是安全问题,华盛顿的关注点则在石油上。”

不过,李绍先认为,“石油换安全”的框架没有变,也不会变。他指出,沙特等国家虽然富得流油,但安全上依然需要靠山,即便它们对美国有所忌惮,但这个靠山依然不可动摇。“除了美国以外谁来保护它?找不到的。无论俄罗斯还是中国都不可能(保护沙特),所以这一框架仍不会变。”

事实上,沙特也试图减少美国的担忧。李绍先提到,沙特一再派出高官向美方解释,希望对方理解自己。“在‘石油换安全’框架关系中,沙特只是不满足于让美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他们渴望平等的伙伴关系”。

阿夫特曼向《凤凰周刊》指出,“沙特也是利用(同中国举行峰会的)这个机会向美国发出信息——虽然美国很重要,但自己也有其他选择。”

沙特向别国伸出橄榄枝并非短期内的转变。早在2004年,沙特时任外交大臣萨乌德·费萨尔在接受前《华盛顿邮报》记者大卫·奥塔韦(David Ottaway)采访时就打出比方称,美沙关系不是“天主教婚姻”,而是“穆斯林婚姻”——差别在于前者是一夫一妻制,后者允许一个丈夫娶四个妻子。

这个比方足以解释为何沙特坚持“向东看”,就像大卫·奥塔韦所写,“沙特不想和美国离婚,它只是想寻求和更多国家结婚”。

阿夫特曼也提到,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正在寻求更大的战略独立性,包括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与中国在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对于实现这些国家的未来发展愿景非常重要,因此这些合作或将不断扩大”。

此外,美国沃克斯网站评价称,在沙特看来,从特朗普到拜登,可预测性一直是美国所欠缺的。相比之下,沙特有望同中国建立更可预测的关系。

在同穆罕默德王储会谈时,习近平用“三个重要”定义中沙关系。他指出,沙特是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重要一员,也是多极化世界中一支重要的独立力量,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

但鉴于眼下中美关系处于谷底,沙特与美国闹矛盾的同时与中国交好,使得美方一些人认为其要选边站,或是将中国作为对抗自己的杠杆。拜登此前也在一篇署名文章中强调,“美国将继续在中东发挥领导力,不允许中俄填补真空。”

对此,中方在《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中驳斥过这一零和博弈思维:中国坚定支持阿拉伯国家战略自主、团结自强。中东不存在什么“权力真空”,中国从不谋求什么地缘私利。

阿夫特曼则认为,沙特不太会选边站,而是采取多伙伴战略,同时与美国、中国以及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建立联系。

李绍先亦提到,沙特等国在对外事务上的调整是大势所趋,它并非是想与美国对着干。

一方面,美国在中东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掌控力明显减弱;另一方面,中东国家回旋余地加大,因为各国都更加重视该地区,比如欧洲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转向中东,俄罗斯由于遭受欧洲制裁,也需要加大在中东的发展,再加上中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被美国认为欲在此扩大影响与之竞争。

李绍先总结称,随着沙特等国家国际地位逐步提升,其与美国的关系也必然会进行调整,但并不意味着沙特就会同美国闹掰。“与此同时,中国也并非要与美国在该地区进行对抗。中国无意填补空白,而是主张开放包容的合作。”

光学影像测量机

ogp官网

影像仪公司

三次元光学影像测量仪

上一篇: 【推荐】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10年来“春蕾计划”资助女童176万人次-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
下一篇: 【推荐】中国先锋医药(1345.HK)上半年业绩超预期,自主生产转型可期-中国先锋医药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