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军队真有传说中的翻天印?哪里哪里,就是口径大了点-1954年10万现在能值多少钱

XiaoMing 0 2025-04-27

战争中,人和武器哪个重要?毫无疑问,人是第一位的,武器是第二位的。对于二者的关系,毛主席在强调人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对第二位的武器装备非常重视,这里面有辩证法。

1954年10月25日这天,新中国的两个军工骨干企业,同时收到了毛主席亲自打来的贺电,两封贺电的内容一摸一样,都是祝贺国产火炮定型生产,只在具体型号几个字上有区别,齐齐哈尔的127厂是76.2毫米野炮,太原的247厂是122毫米榴弹炮。

这两个厂,一个是以前的奉天军械所,一个是太原兵工厂,能为新中国造出第一代制式火炮,主席欣喜之情是有来由的。

国产54式122榴弹炮

毛主席曾于解放战争中两次发出指示,要求各战略区大力加强特种兵建设,主要是炮兵和工兵。在淮海战役的《督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中,主席写道:“ 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大炮和炸药。”明确宣告解放军的炮兵和工兵实力,已经超过国民党军。

全国各战场情况不同,发展炮兵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华野鲁南战役缴了大量美制105榴弹炮和坦克,在全军第一个成立了特种兵纵队,最先用上了美榴;东野利用东北的特殊条件,后来居上,以日制火炮数量多、弹药足见长;西野条件差起步慢;而中野则是为了挺进大别山实现战略进攻,把炮都扔了。

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没有炮造土炮也要上,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中野的陈赓兵团,造了一种土炮,过黄河都没扔,后来在淮海战役大显神威,到了大追击阶段用骡马一直驮到了云南。别看华北出来的部队炮兵差点,工兵可不差,这种土炮,还真不是炮兵能玩儿转的,这就是工兵发明,工兵使用的飞雷筒。

飞雷筒的出现,直接原因就是打攻坚战炮兵不足。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陈赓兵团过黄河前,在山西打了很多苦仗,当时攻碉堡的突击队,爆破组都由工兵组成,伤亡很大。陈赓指定一个叫聂佩璋的工兵连长,组织集训大队,培养了大批爆破手,步兵才掌握了一般的爆破技术。飞雷筒就是聂佩璋的发明。

聂佩璋毕业于东北讲武堂工兵科,是科班出身的老工兵,在决死一纵很有名,挖对壕、埋炸药才是人家的主业。他眼见靠人往上送炸药代价太大,就琢磨抛射炸药的法子,最早是在地上挖个簸箕形的坑,用黑色火药做催药,把炸药包推出去,抗战时用这个办法给沁源的日军扔过石头。

后来用汽油桶反复实验,算初步解决了抛射物的定向难题,但药量多大,导火索多长,由于每批炸药质量不一样,难以形成标准。旅部首长来观摩新发明的飞雷炮,先一炮飞到西瓜地里,炸的满天都是西瓜皮,第二炮在一棵梨树头上爆了,弄了个满树梨花开,引来大声喝彩,领导们只看到土炮的威力惊人,只有聂佩璋知道咋回事,事先就没说目标是哪里,其实两次全打偏了。

可想而知,这种非标准化制造的武器有多大的危险性。首先射程有限。将炸药包重量定在6-8公斤,一般也就能打出200多米。这就意味着,发射位置距离火线很近,要和突击队在同一位置上,极易遭敌火杀伤。

其次,土炮也有个”膛炸“问题,炮毁事小,把自己人一炸一大片可不好玩。

聂佩璋在飞雷筒上殚精竭虑,到底让这东西具备了一定的可控性,不然陈赓也不敢用。打飞雷首先要不怕死,飞雷筒是勇敢加智慧的产物。

炮兵不足的情况下,这东西对坚固防御工事的破坏力,让陈赓很重视。聂佩璋在四纵的特殊待遇,是飞雷筒的战果给挣来的,最先挨飞雷的是阎锡山的晋军。

40岁才当上工兵连长的聂佩璋,外号”老头“,一个连长,不仅吃小灶,每天有酒喝,还有马骑。太岳部队团级干部也不能保证人人有马,这是特批的。

能人往往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聂佩璋的毛病有点大,他抽大烟,虽然这在旧军队里司空见惯,但在解放军里不行,上级找他专门谈话,酒可以喝,烟必须戒,可以一点一点来。让人给他找来烟土,逐渐减量直到完全戒除。

这种待遇就很高了,一般人可享受不到。中野当年打下汤阴,刘伯承笑问孙殿英:“不打啦?”,孙老殿一脸愧色。孙殿英的41军是918后第一支和关东军硬打的部队,后来在太行山和八路军长期相处,不搞摩擦,因他有毒瘾,才给予了特殊照顾。旧军队瘾君子多了去了,鸦片战争遗祸百年,害苦了中国人。

陈赓兵团过黄河时,带了4门飞雷筒,在打陕州、打洛阳时都用上了。至于”没良心炮“这个绰号,还真是在关键时候得来的。淮海战役打黄维,在双堆集给蒋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飞雷爆炸之处,鹿砦、工事、铁丝网都飞上了天,数十米方圆内人员无存,周围的也被震昏。南京派飞机来喊话,告诉地面这不是原子弹,只是炸药,不用害怕。下边的蒋军官兵一片大骂:去你X的,你们下来试试。

电影大决战里的飞雷筒

飞雷筒不是像有些所谓大片那样,连防守阵地打步兵都能用。飞雷筒打不了运动目标,主要是打防御工事,杀伤人员不是用炸药包,而是抛射集束手榴弹,中野四纵叫“天女散花”。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飞雷筒也有使用的战例,美英军认为中国军队装备了新式大口径火炮。其实志愿军在运动战时期,大口径炮还是从国民党军手里缴获的美日装备,如支援华北部队打太原的四野炮1师,装备有日式150毫米榴弹炮。随着苏援武器的到来,炮一师立即回国,换装了122毫米榴弹炮。日式重炮口径虽大,但还是骡马炮兵。

122毫米榴弹炮国产化以后,在8·23金门炮战和高原平叛中大规模使用。1962年对印反击战时,参战的炮兵308团,一营是120迫击炮,二营是76.2野炮,三营是122榴弹炮​。

首战克节朗河谷,高原作战的特殊性就来了,那就是,炮再好,用不上,​一句话:山高谷深没公路。

克节朗地区示意图

印军在克节朗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只靠步兵攻坚要付出​重大伤亡。印军可不是枪一响就跑,藏字419部队政委阴法唐就总结过,印军在有工事依托的情况下,抵抗还是非常顽强的,印军老兵的枪法也很准。

现在很多人的说法,是这一仗赢得很轻松,甚至把主要取胜原因归结为我军56式枪械的所谓“代差”优势​,把反击战形容成“AK在手摧枯拉朽,由北到南一推就完。”这是拿游戏穿越历史,事实是,从克节朗这一仗开始,配属步兵的炮兵和工兵,不知伤了多少次脑筋,吃了多大的苦。

308团的野炮榴弹炮上不去,只能把1营的120迫击炮拆开,翻越几十公里山路背上去,11师32团也背了一整夜炮弹,费了这么大的劲,就为了用这十几门120迫击炮和几十门82迫击炮,给步兵打15分钟的火力准备​。这就是高原作战。

实际仔细阅读62年的战史,就会发现,每一场战斗,都经过了精心的组织,火炮能上山的坚决推上去,在西段的雪山上,只能使用轻便的无后座力炮,75口径的上不去57口径的上,累的​维族战士直吐白沫:“喂江,这个山高的没有头嘛!”

最东端的瓦弄也是一样,能支援步兵的​主要是高射机枪和无后坐力炮。丁盛的高炮营、炮兵540团都调到达旺方向使用,瓦弄​用不上。

克节朗虽然就这么点炮兵,但给随军记者的印象却是炮火极为猛烈,以致流传到现在的文学描写中就成了万炮齐发。担任主攻的155团通信参谋胡玉泉回忆,发起进攻的两颗红色信号弹就是他打的,为了不暴露团指挥所位置,专门跑到几十米以外去打,刚跑回隐蔽部,只听山崩地裂地一阵巨响,把团长、政委和他们两个参谋震的五脏六肺快出了窍,“那个声音,足以让人胆寒。”当时他们以为是印军的大威力火炮反击过来了​。

原来,克节朗战役又用飞雷筒了。事后胡参谋才知道,一颗飞雷就在80米开外炸响,把自己人都震成这样,挨炸的印军有多惨​可想而知。

这个细节,偶然在一本上海支援西藏的回忆文集上,又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战前,军委调集了一批兵工技术人员援藏,军区副参谋长指示试制飞雷筒,负责人是上海籍的工程师张大墉,克节朗战役送上去了5门,因娘姆曲江附近雨水大,发射药受潮,有3门出了事故,2门打响了,于是就弄出了那么大的​动静。

张大墉随后又带着飞雷筒到了达旺,做好了继续使用的准备,后来错那到达旺的急造军路竣工,122榴弹炮拉上去了,飞雷筒就没再​用。

这应该是飞雷筒的最后一战,指示造飞雷筒的副参谋长是扶廷修,开国少将,二野的人​喜欢用这个。

ogp非接触式光学影像测量仪

影像仪测量

自动测量

影像仪公司

上一篇: 【推荐】中国军工只靠辽陕蒙蜀?被低估的河北中央企业超级军工制造有多强-河北省地方煤炭工业公司
下一篇: 【推荐】中国军需品行业领军者,际华集团:享换装红利,民品领域加速拓展-上市公司pe与市值管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