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门窗安装招聘
文章目录:
1、阿朵:消失的8年没向上生长,但在向下扎根2、一幕由经纪人引发的闹剧:贪婪掮客与昏庸总裁埋葬湖人3、史诗级长镜头VS现象级营销,谁赢?
阿朵:消失的8年没向上生长,但在向下扎根
2012年,阿朵因为身体原因隐居山里,8年后她带着治愈自己的声音——新民族音乐归来,她知道前路漫漫,并且已经做好了享受孤独的准备。“我知道它是一条增值的路,而且会越走越宽。”
“消失”的这8年对于一个女艺人来说太珍贵了,阿朵却把自己比作山里的毛竹,“如果你没看到我向上生长,我是在向下扎根。”40岁的阿朵,如今已经没有了曾经对于年龄的焦虑,她反而非常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我有能力去争取,也有放下的境界,我自由了。”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回归:做不到三十而立就40岁“立”
12月的南浔古镇比想象中要冷,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水汽,这是南方冬天独有的气候。在这里我们等待着今天的采访对象——阿朵。自从今年登上《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舞台,阿朵再次回归大众视野,她带领的新民族音乐也迎来了更多的关注。从2012年回归山田的阿朵再次出发,从幕后到台前,再到所谓的翻红,突然忙碌起来的行程,让阿朵累并快乐着。
从小在军营中历练过的阿朵,骨子里就有一股特别的责任感。如今她致力于非遗传承和民族文化,这次来到南浔也是受邀推广南浔古镇的真人秀节目《水晶晶南浔 水晶晶女孩》,做“浔梦发起官”,该节目于12月25日开播。阿朵笑称,自己选择上节目的标准其实是尽量不来综艺节目的,“太累了。”但是这次愿意到南浔来,是因为在这里可以找到久违的松弛,“南浔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来到这儿可以放下都市的繁忙和压力,这种感觉是由这儿的文化底蕴带来。”另一方面其实也有一点私心,“我也是想看看有没有能唱跳,又有文化底蕴,适合做新民族音乐女团的选手。”
1980年出生的阿朵,2020年年满40岁。“女人到了成熟的年纪,最重要的是两件事情,一个是智慧,一个就是爱,你只要有智慧和爱,到任何年龄都可以美,你可以变老,但是不会变丑。”阿朵说,就像《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节目之所以好看,其实就是展现了“姐姐们”身上的成熟美,这样的美反而是小女孩们达不到的。
阿朵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舞台上的表现几次上热搜。
30岁时的阿朵其实也曾担心过,自己是不是进入了“变老”的行列?面对中国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女人的三十而立,是不是一定要结婚、相夫教子或者事业要达到一定的高度,阿朵曾经也有过彷徨和焦虑。“我30岁时状态是不好的。”阿朵如今说起那段时光坦然并自信:“那段时间我是焦虑的,但过了之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30岁没立,没关系,40岁照样立。”
阿朵觉得,“立”最重要的是内在的力量先立住,认可自己,放下一些东西,“你一定要跟自己和好,你要喜欢自己、爱自己,否则什么事都做不好。”她非常喜欢也很享受自己现在的状态,可以乘风破浪,但内心一定是风平浪静的。“我有能力去争取,也有放下的境界,我觉得我自由了。”
过往:30岁前充满干劲也累垮了自己
自己做的决定自己承担,阿朵一直都是这样的个性。“我经常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阿朵笑着说,有的时候,她自己都觉得个性太拧了,虽然没少吃亏,但这就是自己,改不了,也不想改变。
从小阿朵就特别有主意,父母都拿她没办法,比如突然说要去考艺校,“我常常会给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比如上学好好的突然去考艺校。他们说:你考艺校干嘛?我就考一个全校第一名,你让不让我上?而且是公费生,不要花钱,然后我父母就没办法,那就去吧。”
13岁的时候,阿朵又突然要去当兵,妈妈哭着说“才13岁,你怎么想的?”阿朵最后跟爸爸谈了一次,“我说这是我的选择,以后我也不会怪你们,我自己会负责。”
阿朵的十几岁。图来自艺人微博
16岁,因为业务能力优秀,阿朵早早就当上了女军官,当时她管着一群比自己大的女孩,非常威风,穿着军装特别帅气,父母也都以她为傲。就在这时,阿朵决定转业,要签公司,北漂当一名歌手。
当了歌手之后,事业发展得很好很顺利,阿朵也非常努力。几乎有十年的时间,阿朵每天工作15个小时,没有休假,为了上镜好看,她不吃饭,有时候忙起来一天要飞三个城市。人们看到的都是她在春晚上表演、拍广告,拍热辣的MV,由她做封面的杂志三天就卖出50万册,破了当年杂志的销售纪录。
但这只是表面风光,这一切也给阿朵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性感”的标签牢牢贴在了她的身上。很多人觉得阿朵就是一直卖弄性感,忽略了她本身的创作才华,这让阿朵在事业上总是有一种挫败感。2012年,阿朵又遭遇了感情上的背叛,在事业、感情双重打击下,她的身体终于垮了。
重启:大自然治好了身体也开启新创作
阿朵记得很清楚,那天半夜,心脏突然疼得让她完全动不了,说不了话、走不了路,身体就这样彻底罢工了。“身体一下很多地方都出毛病,内分泌全部紊乱,长湿疹没办法睡觉,最后,24小时耳鸣加脑鸣。那种感觉就像你家楼上楼下、周围一起装修,你还出不去。”那段时间,阿朵好几次都靠吃速效救心丸才活下来。“有一个老中医说我已经很幸运了,很多像我这种程度的就猝死了。”
阿朵有一个音乐人朋友叫曹方,住在西双版纳,她很感谢曹方及家人在那四个月里给了她很大的帮助。阿朵选择搬到西双版纳的山里住,慢慢恢复走路和说话,最终是大自然治愈了阿朵。很多人看综艺时,觉得阿朵的“求生欲”不强,其实当她面对死亡时曾迸发出最本能的求生欲,那个时候,当阿朵每天睁开眼睛,看到蓝天白云,闻到花香和饭香,看到茶园和草地,她都会感恩自己又活了一天。
于是,她开始过起了归隐般的生活,每天弹琴、摘果子、做早餐、唱歌、创作,她还会种地,种下种子,然后等着它发芽,会去给嫩芽捉虫,等着它们长大。而大自然也给了阿朵更多的创作灵感,当她很专注的时候,甚至可以听到植物带来的旋律。
阿朵生活中喜欢走进大自然。图来自阿朵vlog截图
那段时间,阿朵走访了很多地方,她去了湖南湘西,见到了苗歌传承人吴腊宝,苗族水腔传承人龙仙娥,“他们唱的是我在流行音乐里面没有听过的发音位置,这让我觉得非常神奇和好听。”后来,阿朵又去到了贵州黔东南,遇到了芦笙传承人央格里,还有苗族情歌、古歌传承人蝶长等很多民间艺术家。
阿朵找到了已经八十多岁的国家非遗传承人洪富强老师跟他学艺,他是苗族武术鼓传承人,现在阿朵也成为了苗族武术鼓传承人。于是,阿朵就在山里开始做音乐,织布机、纺线机、磨米声、丰收的稻谷声都被融合到了音乐中。阿朵把这些音乐带回北京,她又找来了中国、美国、日本和以色列的很多音乐家共同创作出了一种新的音乐。“我觉得那个过程就像是在研究一个新派的菜,我把很多大家甚至没听过的民族乐器用电音的方式切片,然后一遍一遍混在一起做实验,有时候我们一首歌编曲的版本多达九个。”
《死里复活》录音室版原声实体专辑,邀请了多国音乐家加盟,从设计生产到制作过程都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使命。
在阿朵的努力下,这种土特产和先锋音乐结合的产物终于诞生,“我把它叫做新民族音乐。”去年,阿朵在湖南张家界做了一台新民族音乐的音乐秀,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听到这种新的音乐,阿朵觉得还是要回到大众视野,这也是她为什么选择去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节目。
也正是因为这档节目,阿朵再次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这个高光时刻就是我被淘汰了。”阿朵觉得人生非常有趣,当你认为是低谷的时候,好不容易想通去参加节目,作为第一代唱跳女歌手只参加了两次就被淘汰了,她原本很低落,结果被淘汰的那天晚上,她上了5次热搜。“我重新回到大众的面前,实现了所谓的翻红,让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我达到了目的,我们的两张专辑《未来民族》和《死里复活》全网售罄,预售的黑胶也都售罄了。”
心态:要耐住寂寞也相信路会变宽
有很多人问过阿朵,曾经那么红,再回来是否能接受心里上的落差?这一点阿朵早已经想得非常明白,她曾做了两年的心理准备。当年她在事业最成熟的时候离开,她就知道接下来面临的是什么。
在这个新旧更替非常快的行业里,再次回来,阿朵觉得自己已经不是站在一个明星的身份上。“我是一个非遗传承人,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认识我,我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这是我的选择。”
阿朵觉得面对“红与不红”,其实心态很重要。人生的精彩有很多方式,“不是只有做明星很红才会精彩。”阿朵知道自己如今走的这条路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要耐住寂寞,“但它是增值的,而且可能越走越宽。”
离开了8年,阿朵其实很感激那段时光,很多人会说,对于一个女艺人来说,这8年时间太宝贵了,如果没有离开,阿朵可能会做得更好,得到更多。这个时候,阿朵总会想到她在山里见到的一种植物叫毛竹,这种竹子刚种下的时候,一年也看不见它长多少,大概也就几厘米。但是到了第五年,它每天长15公分,当你走进竹林,就会听见嗖嗖的冒竹子的声音。翻开土,你会发现,头几年没怎么生长的竹子,它的根茎已经在地下长了一百多米。”八年过去了,如果你没看到我向上生长,我是在向下扎根。”阿朵说。
新鲜问答: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新京报:你觉得新生代女性如何提升自己的魅力?
阿朵:首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知道自己的价值,不容易被各种声音干扰,要练内心的定力,多去结交良师益友,还要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是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多看书,我自己也经常会看很多伟大女性的自传,在这个过程里,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国家和民族,经历了什么,但是她们的很多经验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参考。
新京报:你觉得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阿朵:虽然我有时候也会脆弱,但是我觉得过于坚强其实是一个缺点,过于坚强之后,就容易把自己的身体搞垮。
新京报:经历了“死而复生”之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阿朵:最大的变化就是原来别人以为我很好的地方,现在可能没有那么好了,比如以前我不会说“NO”,现在我会了,我觉得没营养的事情,我就不会去做了。
新京报: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如何做到自我认可?
阿朵:要做到自我认可之前首先要和自己和好,小时候你的父母也好,所有你看重的人也好,包括男女朋友,如果他们否定你,你要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他们否定你,可能是他们的问题,他们说你不对,也许他们才是不对的人,不要相信他们的话,你要选择原谅自己,我有一首歌叫《选择原谅》,推荐大家去听,我还有一个心灵电台,叫柒十柒电台,也推荐大家去听一下。
新京报:现代社会女性承担的压力很多,如何在不同身份中自处?
阿朵:不要为别人而活,按照自己的方式,怎么舒服怎么来,地球少了谁都一样转,没有学会放下是因为自己担得太多了。
新京报:很多人觉得阿朵代表了一种女性力量,你认可这种说法吗?
阿朵:其实在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之前我都不知道什么叫“人设”,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树立人设,我就是做自己,违背自己我很难受,所以我必须做我喜欢的。对于大家给我的这些美好词汇,我想说,希望我成为这样的人。
新京报记者 张坤玉 郭延冰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吴兴发
一幕由经纪人引发的闹剧:贪婪掮客与昏庸总裁埋葬湖人
一桩失败的交易风波背后,是一幕由经纪人引发的闹剧
贪婪掮客与昏庸总裁埋葬湖人
■本报记者 谢笑添
向来心高气傲的洛杉矶湖人球迷或许根本无法想象,有一天竟会亲眼目睹这样滑稽的画面——一边是一心“摆烂”、甚至会在末节领先时为对手叫暂停的鱼腩亚特兰大老鹰,另一边则是伤员陆续回归、拥有勒布朗·詹姆斯的湖人,在前者三番两次企图将胜利拱手相让后,赢球的却依然不是自己的主队。在北京时间昨天进行的NBA常规赛中,这一幕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湖人球迷眼前。从赛季初的西部第四到如今胜率跌破五成,在“狂野西部”近乎残忍的季后赛席位之争中,紫金军团正一步步走向绝望的深渊。
这早已不是一年前那支百废待兴的湖人。在外界看来,任何球队但凡拥有詹姆斯,都将迅速跻身争冠行列,但与此同时,34岁的詹皇已无太多巅峰时日可以挥霍。换言之,这是一支除了出成绩别无退路的球队,但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
为了鼓舞球队,湖人篮球运营总裁“魔术师”约翰逊上周末随队前往费城,在更衣室内发表了慷慨陈词,换来的却是球员们冷漠的回应;就在不久前,一场不出意料的失利后,主帅卢克·沃顿还曾与多位球员发生冲突,原因只是球员口中那句“哥们”的称呼触动了少帅敏感的神经。对于如今的混乱局面,“魔术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他在交易截止日当天作出的那笔沦为联盟笑柄的交易——为了从同城死敌快船手中得到前锋穆斯卡拉,湖人不惜动用近来已打出身价的潜力内线祖巴茨,而据快船主教练道格·里弗斯透露,自己试探性地索要祖巴茨只为了给湖人留下还价空间,从未想过会得到“魔术师”的肯定回应。祖巴茨的离队是压垮湖人心理与内线防线的最后稻草,但乱局却早在这笔交易发生前已注定。
混乱的火苗在安东尼·戴维斯向母队新奥尔良鹈鹕提出交易申请的那一刻就已被点燃,这是一个极为蹊跷的申请时机。湖人有意“浓眉哥”早非新闻,这是争冠的最快路径,但后者的合约直到2021年夏天才到期。在此情况下,球员通常会选择在休赛季申请离队,而赛季中提出的结果便是,联盟中唯一筹码堪比湖人的凯尔特人却无法与鹈鹕进行交易——NBA规定,倘若队中已有球员合同中包含了激励性质的“罗斯条款”,就不得通过交易得到另一位包含该条款的球员——凯尔特人核心凯里·欧文今夏到期的合约,恰恰与戴维斯一样符合这一条件。再结合戴维斯父亲此后一系列针对凯尔特人管理层冷血的言论,“浓眉哥”团队的用心不言而喻。
为得到戴维斯,湖人几乎将除詹姆斯外所有筹码都堆在了鹈鹕面前。当鹈鹕几经犹豫决定今夏再做选择时,紫金军团的更衣室内早已人人自危。即便交易截止日已过去一周,恐慌气氛仍未消散——除了勒布朗,人人都是潜在交易对象。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则是“浓眉哥”背后那位叫做里奇·保罗的经纪人。
“在戴维斯与保罗签约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会有这一天,”谈及戴维斯阵营传出风声只愿前往湖人联手詹姆斯,湖人名宿奥尼尔如是说道。里奇·保罗是何方神圣?一言以蔽之,詹姆斯的发小、联盟中最受争议的经纪人。球衣贩子的出身、为客户争取合同时近乎无赖般的手段,使其在以商界人士占主流的各队管理层间屡遭排斥——去年夏天在得知戴维斯与保罗接触时,鹈鹕管理层就曾竭力阻止这次签约。在职业体育联盟,经纪人旗下拥有众多明星球员并非新鲜事,但里奇·保罗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不加掩饰的行事风格,以及詹姆斯在赛场内外空前的影响力。当年他主动找上有意招募詹姆斯的太阳队管理层,却只字不谈詹皇,以近乎诱骗的方式为旗下另一位球员布莱德索谋取高薪。
放在二十年前又有谁能想到,经纪人与日俱增的话语权在某些时刻竟能左右一支球队的命运,这荒诞的剧情或许比输给老鹰更让湖人球迷错愕。“一直以来,球员们都想掌控自己的去向,只不过现在他们更倾向于说出来而已。”作为球员利益的代表,里奇·保罗考虑问题的方式无需顾及球队,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在被湖人摆上货架后,湖人后卫朗佐·鲍尔的经纪人团队就明确表明不会为鹈鹕效力,类似的行为难免会引来外界的反感。“浓眉哥”肥皂剧上演后,向来心直口快的名宿巴克利称这是一场“球员与经纪人间的勾结”,为的则是组建超级球队。只不过,如今超级球队大业未成,反而让两位绯闻主角詹姆斯与戴维斯成为众矢之的。上周,詹皇的社交网络账号一度遭到了网友围攻,谩骂者中不乏湖人球迷。
作为管理层,“魔术师”约翰逊确实昏招频出,但在“浓眉哥”的交易风波中,他却多少有被里奇·保罗裹挟的意味——一方面,詹姆斯的年龄使约翰逊不得不面对球队必须迅速出成绩的压力,戴维斯加盟湖人的殷切希望仿佛让这一切势在必行;但另一方面,“浓眉哥”既非合同到期,又无交易否决权,这意味着只要鹈鹕态度稍许强硬,就能占据绝对主动。这也正是新奥尔良球队先是漫天要价,又在湖人拿出丰厚筹码后严词拒绝的底气所在——当某支球队势在必行的交易意图被全世界知晓,等待它的注定只有对方毫无顾忌的压价。
看起来,湖人内部混乱的局面短时间内都找不到合适的解决途径,但球队管理层及教练组并未放弃挣扎。在与老鹰队的赛后,沃顿信誓旦旦地表示,湖人将在本周的全明星周末结束后重回正轨。这位备受质疑的主帅试图通过常规赛的短暂间歇来解决球场内外的争端,但考虑到紫金军团接下来的凶险赛程以及西部赛区的惨烈争夺,湖人晋级季后赛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更何况,对于一支由詹姆斯领导的球队,外界的目标从来不是晋级季后赛这么简单。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史诗级长镜头VS现象级营销,谁赢?
作者:王 彦
“首部预售即破亿元的文艺片”,仅此一条,《地球最后的夜晚》就足够在中国电影市场形成话题。更何况,这部号召大家具有仪式感地“一吻跨年”的影片,在它正式上映的两天之内,已真真切切劈开了热爱与痛骂的阵营。
上映首日或确切说预售的强势使得该片一出手就拿下2.64亿元票房,而次日,影片票房断崖式下跌到了1100万元左右。豆瓣、猫眼、淘票票等不同平台的评分,虽绝对值不同,一路下滑的趋势却是一致的。
于是,毕赣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引发了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第一个话题:史诗级长镜头vs现象级营销,谁赢?
“一吻跨年”,文艺片直接套上了商业爱情片的营销
一切得从毕赣的上一部电影讲起。婚庆摄影师出身的毕赣很年轻,1989年生人,2015年拿出长片处女作《路边野餐》。经欧洲等地电影节积攒名气,虽国内公映票房不过646万元,但相较于100万元的成本以及良好口碑已是赢家。果然,不久后毕赣已有资源在新作里补全技术的缺憾,甚至请来汤唯、黄觉、张艾嘉等明星加盟。
2018年戛纳电影节,《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口碑比较两极,影评人们盛赞“载入史册的3D长镜头”,但国外记者也有人中途退场,《好莱坞报道》那句“叙事上杂乱无章,技术上又绝对迷人”更是流传开来。导演承认,他在戛纳送片时很仓促,会在国内上映前对影片做重剪辑。至此,这些业界话题对于广大中国电影观众群体仍是盲区。
事情临近年末时有了转变。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一吻跨年”的广告刷了屏。在12月31日带爱人去看《地球最后的夜晚》,“仪式感”让这部电影成了网红。事实上,为将仪式感做到极致,影片不走12月29日周五上映的寻常路,宁可牺牲两天票房,也要在2018年最后一天成为名副其实的仪式感首选。
以首日2.64亿元票房论,这波操作堪称营销范例。但对于一部先锋派、意识流的作品来说,放下身段来做营销虽非坏事,但被营销效果反噬也值得警醒。
看看各大评分网站的差评内容便知,当大范围的“看不懂”“看睡了”覆盖影评,背后其实是该片通往大众的真相——本属小众欢愉的文艺片最终成为大众的狂欢,凭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附加的仪式感。
强行兼容作者性与流水线的产业模式,多少有些匹夫之勇
回归电影本身,以黄觉饰演的罗纮武戴上3D眼镜为界,《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分为二。
前半段讲的是父亲过世,罗纮武回到故乡凯里。家乡物是人非,但仍时时逼迫他想起12年前被杀的好友白猫和神秘消失的情人万绮雯。罗纮武去拜访白猫的母亲,在她古老的理发店里,聊了很多旧事。而在父亲的遗物里,他发现了一张老照片,他相信,这属于早就不知所踪的母亲。往事不断浮沉,罗纮武踏上寻找的旅途。
影片后半段整整一小时,观众需要跟着罗紘武一起戴上3D眼镜,跟着他迷路,误入一座老房子,赢了一场兵乓球,遇到台球店老板凯珍。随后,各种掺杂了晃动与现实、情人和母亲的画面扑面而来,如梦之梦。
两部分显见的区别在于前半段2D画面,后半段3D一镜到底。两者间显见的联系是演员,汤唯饰演了前半段的万绮雯和后半段的凯珍,张艾嘉饰演了前半段小白猫的母亲和后半段的红发女子。但更多时候,作为一场盛大的潜意识之梦,《地球最后的夜晚》搅浑了常规叙事里梦境与现实、过去与现在、此地和彼地的分野。
懂毕赣的人,能寻出导演埋伏的线索,并自行拼贴出互相映射、互为因果的逻辑,把观看演变为理性和感性、意识与潜意识的心理游戏。但对于更多观众而言,隐藏在片中的情绪链接、梦境与现实的不予切割,便有些冒犯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认为,毕赣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他的作者性,而作者性是对流水线产业模式永恒的叛逆。《地球最后的夜晚》不仅是试图打破文艺片与商业片营销手段的界限,从根本上说,它是在试图兼容作者性与流水线的产业模式,是想兼容电影的私人性与公共性。“不是壮举,更像是无知者无畏的匹夫之勇。”
值得玩味的是,影片有两个英文名称,也恰好影射着作者性与产业性。其一是“roadside picnic”,意为路边野餐。据说毕赣在创作前作时找不到合适片名,干脆征用自己计划内的第二部影片名 “路边野餐”。而这次《地球最后的夜晚》,该片名原本应是他第三部作品的名字。另一个英文 名 是“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那是毕赣对尤金·奥尼尔作品的致敬。获得过诺奖的自传体剧本,在其第二幕最后,穷困潦倒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借主角父亲之口说了句创作者的独白:兜里没钱可唱不起戏来。(王 彦)
- 版权所属:财经创新者
- 本文地址:http://www.cj8825.cn/102434.html
-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